语文九年级下册9 鱼我所欲也优秀课件ppt
展开第三单元集体备课
本单元所选课文,都是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。前三篇课文分别属于先秦诸子散文、历史散文、古代论学名篇,其共同特点是偏于论辩或说理。《鱼我所欲也》论证了义重于生、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,提出了“舍生取义”的中心论点;《唐雎不辱使命》通过人物的论辩,展现了唐雎不畏强暴、英勇抗争的精神;《送东阳马生序》中作者叙述自己少年时求学的艰辛,阐释了求学之道。最后一课《词四首》选择了四首感情充沛的词作,其中有三首宋词,一首晚清词,都刚劲豪放,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。
学习本单元,要引导学生领悟古代诗文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,感悟作品的积极精神,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。要立足于现代社会,审视作品的当代意义。在教学中,要把握每篇作品的创作背景、体裁特点和不同风格。要认真指导学生研读课文,就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深入探讨。要坚持诵读教学,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熟悉课文,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,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。此外,指导学生积累文言实词,掌握其意义,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,也是不容忽略的教学重点。
本单元的写作“布局谋篇”旨在训练学生能够根据中心思想、材料特点和文体特征的要求整体规划篇章结构;能够用整体构思监控写作的基本过程,使写作能一气呵成。在教学本单元名著导读时,要引导学生体会讽刺文学作品的批判精神,欣赏讽刺笔法,让学生学会联系现实深入思考。
分类 | 内容 | 课时 | 教学要点 |
阅读 | 9.鱼我所欲也 | 2 |
|
10.唐雎不辱使命 | 2 | ||
11.送东阳马生序 | 3 | ||
12.词四首 | 2 | ||
写作 | 布局谋篇 | 1 | |
名著导读 | 《儒林外史》讽刺作品的阅读 | 1 | |
| 课外古诗词诵读 | 1 |
9 鱼我所欲也
1.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,理解全篇内容。
2.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,梳理论证思路。
3.把握文章的论证方法,体会其语言特色。
2课时
布置学生完成《状元大课堂》第9课课前预习卡
第1课时
1.初读课文,积累重点的文言词句。
2.译读课文,理解文章大意。
一、导入新课,引发情感共鸣
在2020年初突发的疫情中,我们常常被奋战在一线的医务人员深深感动。在个人安危与道义职责两难全的抉择下,他们为什么能甘冒生命危险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?当我们在人生中面对生与义两难全的抉择时,又该如何做决定呢?今天,我们一起来学习先哲孟子的《鱼我所欲也》,在文中寻找答案吧!(板书课题)
【设计意图】
以时事作为切入点,能让学生联系自身,引发思考;提出疑问,使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。
二、初读课文,理解词语
1.读准字音。
默读课文,对照课下注释,结合工具书扫除读音障碍。
(1)需要注意的字音。
故不为苟得也(wéi)(ɡǒu) 死亦我所恶(wù) 一箪食(dān)
一豆羹(ɡēnɡ) 蹴尔(cù) 不屑(xiè)
今为(wèi)宫室之美为(wéi)之
(2)需要注意的句子停顿。
①如使/人之所欲/莫甚于生
②使/人之所恶/莫甚于死者③乡/为身死而不受,今/为宫室之美/为之
④是/亦不可以已乎
2.理解字词。
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,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。
(1)通假字。
①故患有所不辟也(“辟”同“避”,躲避)
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(“辩”同“辨”,辨别)
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(“得”同“德”,感恩、感激。“与”同“欤(yú)”,语气词)
④乡为身死而不受(“乡”同“向”,先前、从前)
(2)古今异义。
古义: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,形似高脚盘 例句:一豆羹
今义:豆科植物
古义:代词,这 例句:非独贤者有是心也
今义:判断动词,是
古义:益处,好处 例句:万钟于我何加焉
今义:加上、增加
古义:能够用来 例句:则凡可以得生者
今义:表示许可,能够
(3)一词多义。
今为宫室之美为之(介词,为了)
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(动词,做,这里引申为采用)
故不为苟得也(动词,得到,获得)
所识穷乏者得我与(同“德”,感恩、感激)
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(同“欤”,语气词)
呼尔而与之(动词,给予)
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(连词,那么)
得之则生(连词,就)
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(却)
(4)词类活用。
所识穷乏者得我与(同“德”,名词用作动词,感恩、感激)
(5)重点虚词。
呼尔而与之(代词,他)
为宫室之美(助词,的)
呼尔而与之(连词,表修饰,不译)
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(连词,表转折,却)
于所欲有甚于生者(介词,比)
万钟于我何加焉(介词,对)
3.齐读课文。
要求:读准字音、读准停顿、读出节奏。
【设计意图】
在初读课文环节,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,初步扫清阅读障碍,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。
三、再读课文,疏通文意
1.翻译重点句子。
师: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,自主翻译下列句子。
(1)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。
(2)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,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。
(3)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,所恶有甚于死者。
(4)非独贤者有是心也,人皆有之,贤者能勿丧耳。
(5)呼尔而与之,行道之人弗受;蹴尔而与之,乞人不屑也。
(6)乡为身死而不受,今为宫室之美为之。
(7)此之谓失其本心。
(生自主翻译,师明确)
预设
(1)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,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。
(2)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,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;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,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。
(3)由此可见,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(那就是“义”),他们所厌恶的,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(那就是“不义”)。
(4)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,人人都有,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(它)罢了。
(5)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(食物),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;用脚踩过给别人吃,乞丐也不愿意接受。
(6)先前为了“礼义”宁愿死也不接受(施舍),现在(有人)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。
(7)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。
2.翻译全文。
(生自主翻译全文)
(1)指名生翻译。
(2)师指导并明确。
提示:译文见《状元大课堂》本课“句段精析”栏目。
师小结:面对生与义的抉择,孟子认为应该舍生取义。在当代社会,虽然需要我们舍生取义的时候很少,但如果遇到了,我们也能像孟子这样坚定地舍生取义吗?这不禁让我们思考。
【设计意图】
在理解重点字词意思的基础上,进一步理解句意、文意。
四、布置作业
【设计意图】
让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课文,加深对文章的记忆和理解。
第2课时
1.理清文章层次结构,把握主要论点,梳理论证思路。
2.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,分析论证方法。
一、检查背诵,导入新课
1.生齐背课文。
2.导入新课。
师:上节课,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文章大意,大家已经能流利地背诵全文。这节课,我们将进一步从细节处探究文章,加深体会。
【设计意图】
让学生齐背课文,从而检查背诵情况,并为接下来的课堂学习预热。
二、把握中心论点,梳理论证思路
1.把握中心论点。
文中哪句话可以作为全文的中心论点?这个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?这样提出论点有什么好处?
预设 舍生而取义者也。
这个论点是由比喻引出来的,以“鱼”喻“生”,以“熊掌”喻“义”,点明“义”的价值高于生命,提出“舍生取义”的论点。
先设喻而后提出论点,这是因为“鱼”与“熊掌”在当时都是难得的食物,而“熊掌”是其中更珍贵者。二者不可得兼,取其中更珍贵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。同理,生命和道义的价值也不同。在作者看来,道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,在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,必须舍弃生命选取道义。这样由此及彼,由浅入深,运用比喻论证,引出“生”与“义”的论题,自然,明晓。
2.梳理论证思路。
阅读教材P49课后习题第一题,将图表补充完整,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。
预设
【设计意图】
先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,再联系课后习题,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,从而使学生对本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。
三、品读课文,理解内容
1.第1段结尾的“非独贤者有是心也,人皆有之,贤者能勿丧耳”的“是心”和文章最后一句“此之谓失其本心”的“本心”各指什么?怎样理解这两句话?
预设 “本心”指的是“人的羞恶之心”,“是心”指的是“这种心”,其义和“本心”相同。
第1段结尾的这句话是说贤者会保持与生俱来的“羞恶之心”,不让它丢失;相反,“失其本心”正是丢失了“羞恶之心”。这种观点正是孟子“性善论”的体现。
师补充:
孟子的性善论
孟子提出“性善论”,认为恻隐、羞恶、辞让、是非四种情感(四心)是仁、义、礼、智的萌芽。仁、义、礼、智这四种德行即来自这四种情感,故称四端。孟子把四心作为完美人格心性的起码价值尺度,认为假如没有同情恻隐之心、羞恶知耻之心、礼敬谦让之心、褒是伐非之心,那他就是一个心性有缺陷的人,一个麻木的人,一个不合格的人。
2.既然“箪食”“豆羹”“得之则生,弗得则死”,为什么“行道之人弗受”“乞人不屑”?
预设 因为是用“呼尔”“蹴尔”的方式给予的,这种行为是轻视,是带有侮辱性的施舍,说明在“生”面前,尊严更重要。也与前文“所欲有甚于生者,故不为苟得也”相呼应。
3.“万钟”指的是什么?“宫室之美”“妻妾之奉”“所识穷乏者得我”指的是什么?“万钟”和“宫室之美”“妻妾之奉”“所识穷乏者得我”之间是什么关系?
预设 “万钟”指的是利益;“宫室之美”“妻妾之奉”“所识穷乏者得我”指的是权力、美色、虚荣,也就是欲望。利益是欲望的折射,满足欲望是追求利益的目的。
4.“乡为身死而不受,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……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”运用了今昔对比,作用是什么?
预设 写出了一些人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,逐渐丧失了本心,词锋针对仕宦之徒。也与前文中的“人皆有之,贤者能勿丧耳”相呼应,说明这些人已经失去了本心。
【设计意图】
通过对文章的仔细品读,分析文中具体句子的含义,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,把握作者的观点。
四、赏析语言特色,分析论证方法
1.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?
预设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、对比、排比等修辞手法。
比喻。把“生”比作“鱼”,把“义”比作“熊掌”,巧妙又贴切地论述了“生”与“义”的关系。
对比。如将生和义对比,认为义比生更可贵;将死与不义对比,认为不义比死更可恶。又把假设与事实进行对比,最后将“不食嗟来之食”与“不辨礼义而受万钟”进行对比。
排比。通篇皆是,排比句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,又能增强文章的语势和论辩力量。如“乡为身死而不受,今为宫室之美为之;乡为身死而不受,今为妻妾之奉为之;乡为身死而不受,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”。
2.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。
预设 气势充沛,感情强烈,富于鼓动性,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。
3.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?举例说明。
预设 ①比喻论证。如开篇以鱼和熊掌的比喻来论证生与义。②举例论证。如第2段举“不食嗟来之食”的例子论证舍生取义的原因。③对比论证。如第1段从“所欲”“所恶”正反两方面说明为什么要“舍生而取义”,第2段中把以前与现在对“万钟”的不同态度做了对比,从反面证明了“舍生而取义”这一观点。
【设计意图】
此环节通过指导学生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,归纳出其语言特点,进而理解文章所运用的论证方法。
五、拓展延伸
师:早在几千年前,孟子就提出了“鱼和熊掌不可得兼”的问题和应当“舍生取义”的观点,那么在现代社会,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,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,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?阅读课件上的名句,说说你的看法。
(生各抒己见)
1.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。此之谓大丈夫。(孟子)
2.生命诚可贵,爱情价更高。若为自由故,二者皆可抛。(裴多菲)
3.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。(文天祥)
预设 义的价值高于生命,人应该有舍生取义的精神,这一观点在“上下交征利”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,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相当的影响。如苏武、岳飞、邓世昌、朱自清、闻一多等。
随着时代的发展,“义”的内涵发生了变化。我们现在所说的“义”是指社会正义,“利”指一己之私利,当面对这两者难全的时候,我们应该坚持社会正义。
结束语:孟子提倡的“舍生取义”和孔子提倡的“杀身成仁”,一起成为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,同时也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祖国贡献出最大的力量。孟子由口腹之欲推衍到道德之美的独特论证方法,化抽象为形象,便于理解,令人深思,我们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,可以借鉴这种手法。
【设计意图】
从课内延伸到课外,让学生用现代思维去看待“鱼和熊掌不可得兼”和“舍生取义”,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。
六、布置作业
请以“义与利”为话题写一篇文章,500字左右。
本课由抗击疫情的时事导入,让学生能够感同身受,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。之后,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掌握本单元重点字词,并朗读课文,有助于学生疏通文意,为之后领会文章主旨打下基础。课后布置学生背诵课文,能使学生对课文更加熟悉,有助于下一课时对文章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和分析。第2课时由检查背诵导入,既能巩固前一课时所学,又可顺势开启后面的教学。先引导学生提炼本文中心论点,梳理论证思路,加强对文章的整体把握;再从文章细节处分析,引导学生更深入理解文章内涵,把握文章主旨;最后,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精妙的比喻、精当的对比、精彩的排比,体会孟子散文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,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,既能使学生进一步把握文章主旨,又有助于他们掌握议论文的写作方法并应用到今后的写作中去。拓展延伸部分,通过名句展示,让学生结合社会现实进行思考,有助于学生内化本文的思想主旨,让学生领会“舍生取义”这一品质的高尚,从而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。
作者介绍
孟子(约前372—前289),名轲,邹(今山东邹城东南)人,战国时期思想家、教育家,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,地位仅次于孔子,被尊为“亚圣”,后世常将其与孔子以“孔孟”并称。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,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。他曾游梁,说惠王,不得用;于是去见齐宣王,成为齐宣王的客卿。宣王对他很客气,可是也始终不用。于是孟子回去讲学著书,与弟子万章、公孙丑等共同编著《孟子》,共七篇。
关键能力
常见的议论文论证方法:
1.举例论证:列举确凿、充分、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观点。这种论证方法运用具体的事例证明观点,真实可信,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。
2.道理论证:也叫引证法,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、古诗文名句,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语、谚语等来证明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。它能丰富论证的内容,增强论证的权威性,对证明论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。
3.对比论证:用正、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论证论点。对比的可以是两个不同的事物,也可以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。对比的双方要属于同一范畴,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相反或相对的性质。它能使正确、错误分明,是非曲直明确,从而使人印象深刻。
4.比喻论证:用具体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道理的一种论证方法。一般是运用人们比较熟悉、容易理解的具体事物,论证人们比较陌生、难以理解的抽象道理,使道理通俗易懂。
课外拓展
孟母三迁
孟子小时候非常调皮,他的母亲为了让他受到好的教育,花了许多心血。他们曾住在墓地旁边,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、哭嚎的样子,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。孟子的母亲看到了,就带着孟子将家搬到市集旁。到了市集,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,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,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,一会儿招待客人,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,表演得像极了!孟子的母亲知道了,又搬到了学校附近。于是,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、懂礼貌、喜欢读书。后来,大家就用“孟母三迁”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、事、物,才能养成好的习惯。
九年级下册9 鱼我所欲也教学演示ppt课件: 这是一份九年级下册9 鱼我所欲也教学演示ppt课件,文件包含9鱼我所欲也第1课时ppt、9鱼我所欲也第2课时ppt、9鱼我所欲也朗读mp3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,其中PPT共34页, 欢迎下载使用。
语文九年级下册9 鱼我所欲也获奖课件ppt: 这是一份语文九年级下册9 鱼我所欲也获奖课件ppt,共38页。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鱼我所欲也,一词多义,古今异义,所识穷乏者得我与,词类活用,“辟”通“避”躲避,“辩”通“辨”辨别,“乡”通“向”从前,通假字,舍生取义等内容,欢迎下载使用。
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9 鱼我所欲也教学课件ppt: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9 鱼我所欲也教学课件ppt,共43页。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一章,初读感知,配乐朗读,自主朗读,第二章,写作背景,第三章,第四章,论证过程,提出论点等内容,欢迎下载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