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月11日,罗指挥新书《罗指挥:儿童如何学音乐》发布会举办,人大附中联合总校校长、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会长、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刘彭芝为活动准备了精彩的发言。
以下为发言全文:
可能更多的朋友了解我,是作为人大附中联合总校的校长,一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数学老师,大家可能很难想象我能和罗指挥谈到的“儿童如何学音乐”联系在一起。但是,如果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这几年特别关注的三个问题,大家就会明白为什么我对罗指挥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
《罗指挥:儿童如何学音乐》,罗卫华 著,现代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
首先是“如何发现儿童,让教育为儿童服务”的问题
这几年周围聚集了大中小学幼儿园的很多同仁,大家尤其关注早期儿童发展教育问题,因为基础教育是人才成长的源头。我关注过罗指挥的儿童音乐教学体系,她特别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方法,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来建构课程,在课堂中让老师学习如何观察孩子,让老师在课堂的角色转化为服务者,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,根据孩子的反应来调整课堂推进,让“教”变成一双看不见的手。
我看到她设计的音乐课堂,能够深入挖掘音乐对语言能力、逻辑能力、文化认知的推动作用,运用大量中外经典音乐,让孩子们在游戏和肢体运动中轻松、快乐、高效地把成人看似复杂的分类、归纳、排序等基础逻辑思维的建构完成了。她在早期儿童音乐教学方面的实践,为创新人才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培养打开了思路。
第二是如何在培养人才过程中让科学和艺术更好地结合
这个问题其实一直是几代教育工作者在思考探索的。我们常常发现顶尖的国际人才有很多全能选手:国务卿也是钢琴家;物理学家也是小提琴家;美联储的行长是美国最顶尖音乐学院毕业的。我国著名学者钱学森先生在生前曾经提出“中国的教育问题是要解决科学和艺术的结合问题”。到底怎么结合呢?我在罗指挥这本书里看到了一些创新性的探索。
当她谈到写月光的古今中外名曲时,她引用了大量的诗词来与音乐连接,建立艺术共通性;当她介绍乐器家族的时候,她引导儿童认识乐器的几种基本物理发声规律;当她讲述阿尔卑斯山的交响乐时,她启发孩子从音乐形象联想到造山运动。这些从音乐出发,而超越音乐本身,通过音乐教育拓展到科学、人文、艺术的新思路,让孩子们真正认识到了音乐作为一门抽象艺术的广博,具有不同潜质的孩子也会在音乐中找到各自成长的快乐。
这是我看到的作为一个跨界人才对于早期儿童教育的大胆、创新的尝试,我非常欣赏。我也准备在合适的时候,让她把教学心得分享给我的同仁们,启发大家开阔思路。
第三是如何让创新性教育资源快速投入到教育帮扶中去
大家可能知道我和团队一直致力于教育帮扶之路。特别是艺术教育,在基础教育环节中尤为重要,但是师资的不平衡也更加突出。罗指挥这本书背后还有完整的音频教程配套、标准化课件和合唱训练等等,这对于未来远程教育支持,教师培训都会带来更多可能性。我听说书还没有印好,就已经有企业预订捐助给边远地区的儿童了。这是件好事。
这本书当然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推荐给家长、孩子,特别是音乐老师,而我可能还会推荐给语文老师、数学老师、班主任、甚至校长。我希望我们作为教育者,自身也能够感受、理解音乐作为一种普世艺术的美好,让音乐中丰富的内涵浸透到我们日常教学的点滴中去,从而更好地帮助我们的孩子们,将音乐注入他们的生活,成为他们的成长助力。让我们共同为孩子埋下一粒音乐的种子,送给他们一份终生的礼物,因为与音乐相伴一生的人是幸福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