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题:
从浙东商埠小城到现代化国际港口名城 宁波这样“甬”闯世界
宁波三江口
浙江在线-宁波频道9月6日讯 汽笛声声、海风微微,迎着晨曦,宁波舟山港北仑第三集装箱有限公司的桥吊司机竺士杰,熟练地爬上40米高的桥吊台,开始紧张忙碌的一天。他的身后,碧波万顷,船行不息,240多条国际航线连接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,这里集装箱的一抓一放,牵动着世界。
2017年9月,浙江省政府批复成立宁波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综合试验区。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整车出口 。
一个港口的恢弘史诗
港口,是宁波最亮丽的名片。
宁波是记载古丝绸之路历史的“活化石”。从区域内河小港到国际深水大港,新中国成立以来,港城宁波再出发。
宁波港正式对外开放,宁波对外开放从这里起航。图为上世纪80年代位于三江口的宁波港务局码头(张和平摄)
1973年10月,全国港口建设会议确定在镇海港区建设14个万吨级以上泊位。1976年6月,镇海港区主体动工。1978年12月,镇海港煤炭码头建成投产,这个有着千余年历史的古老港口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跨越,由内河港走向河口港。
紧随其后,1979年1月,为上海宝钢配套的中国首座10万吨级铁矿中转码头主体工程在北仑开工建设,1981年下半年建成投产,从而使宁波港走出甬江,完成了由河口港到海港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。
出江入海天地宽。1979年,国务院批准宁波港对外开放,宁波港正式打开了通往世界的窗口;1989年,宁波港首个集装箱码头开工建设,正式开启集装箱运输时代;2006年1月1日,交通部正式发文,成立宁波—舟山港。
时至2018年,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已达10.8亿吨,连续10年位居世界港口第一,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635.1万标箱,跃居世界港口第三。
中国-中东欧博览会上升为国家级展会。图为2019年6月8日,首届中国-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在浙江宁波开幕。
一座城市的开放基因
查看申报数据、识别箱号信息、校验后放行……在宁波海关隶属大榭海关物流监控指挥中心,海关关员王磊轻点鼠标,一列装满集装箱的火车便顺利完成通关手续,缓缓驶入海铁联运堆场。14条海铁联运班列,超60万标箱的年业务量,业务范围辐射15个省(区、市)。港口的日常一幕,折射宁波开放窗口的城市地位。
宁波舟山港北仑集装箱码头
港口是宁波最大的资源,开放是宁波最大的优势。宁波民谣唱道,“大海洋洋、忘掉爹娘”,跑过“三关六码头”的宁波帮,把开放写进了宁波人的基因里。
“把全世界的‘宁波帮’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。”1984年8月,邓小平发出的号召,瞬间激活了一座城。包玉刚回来了、邵逸夫回来了、王宽诚回来了、赵安中回来了……海外“宁波帮”为宁波开放打开了一扇门。
1984年,宁波被列入国内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。开放成为城市内生动力,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宁波人,把外贸做成了宁波的主业,也书写了一部“甬”闯世界的成长史。
1988年宁波开始拥有自营进出口权,外贸首度破亿美元,1993年破十亿美元,2002年破百亿美元,2013年破千亿美元,成为浙江省首个、全国第8个外贸总额超千亿美元的城市。2018年,宁波外贸总额突破1300亿美元,排名全国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第9位。“在宁波,5个人当中就有1个从事外经贸相关工作”,这也成了开放宁波的民间表述。
宁波“246”现代产业集群之汽车制造
一条产业的蝶变之路
“和丰纱厂锭子响,太丰面粉灰尘扬,永耀发电灯笼亮,通利源榨油放炮仗,三支半烟囱可怜相。”这首当时流传甚广的民谣,道出了70年前宁波的产业家底。
新中国成立以来,宁波发挥沿海开放城市的先发优势、港口优势和民营经济优势,工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,从新中国成立初期1亿余元工业总产值,到1985年突破百亿元大关,1994年突破千亿元大关,2008年达到万亿级。
如今,宁波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、全国七大新材料产业基地之一、全国四大家电生产区和三大服装产业基地之一。
宁波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线
70年间,宁波地区生产总值从1949年的2.2亿元跃升到2018年的10746亿元,在去年,宁波成为全国第15个GDP超万亿元城市。
归零翻篇再出发。布局下一个万亿,“246”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的蓝图已然绘就。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、产业链现代化,宁波开启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一轮征程。
全球最大纵向一体化服装制造商——申洲国际投资72亿元上马18个增资扩产项目,吹响“二次发力”的号角;宁波家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.5万吨级生物全降解新材料改性生产线全面投产,标志着该公司成为全球首家运用生物全降解技术实现量产的企业……
从区域内河小港到国际深水大港、从商埠小城到现代化国际港口名城、从资源小市到经济大市,依托港口之利、开放之先、体制之活、民企之多,新中国成立70年来,宁波走出了一条契合中国特色、富含时代特征、具有宁波特质的港口城市发展道路。
》》城市物语
从机器轰鸣到头脑风暴 老厂房新生机
甬江是宁波的母亲河,高楼林立的甬江畔,曾经是宁波的工业集聚地。“和丰纱厂锭子响,太丰面粉灰尘扬,永耀发电灯笼亮,通利源榨油放炮仗,三支半烟囱可怜相。”这首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宁波流传甚广的民谣,描绘了当时的江畔图景。
70年过去,这些坐拥一线江景的地段,早已变成寸土寸金的城市核心区。在曾经“三支半烟囱”之一的和丰纱厂旧址上,崛起了一座以创意设计产业为主导的和丰创意广场。在这里,和丰纱厂的两幢老厂房被作为工业遗存完整保留下来。
和丰纱厂创建于1905年,由戴瑞卿等21人组成“和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”,是新中国成立前宁波工业代表“三支半烟囱”之一。如今坐落在广场中心的一幢二层西式小洋楼,外墙红灰相间,内部装饰西化,曾是工厂的办公用房。而江畔一字排开的百余米长旧厂房,则是工厂的生产车间和仓库用房。
见证城市发展和产业变迁的和丰纱厂旧址,不仅述说着过去,还在创意设计产业中扮演着新角色。如今,老厂房摇身一变成了和丰设计艺术中心,是广场内百余家创意设计机构的公共空间,创意设计作品展示、创新设计实验室、创意沙龙等活动长年不断。
从缝缝补补到智能制衣 老裁缝新作为
没有了昔日的机器轰鸣,往来其间的也从纺织工人变成了创意青年,和丰纱厂老厂房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。
在宁波市海曙区鄞县大道西段尽头,重装开业的雅戈尔智慧门店,特意给一台老式缝纫机、5台缝纫机机头以及3台撬边机建了一个展示间。这些机器的历史要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。
当时它们都是雅戈尔的前身——青春服装厂的“老把式”,蜗居于戏台地下室的小作坊。工人自带尺子、铰剪、凳子,踩着这些机子加工背心、短裤、袖套之类的小玩意。
时光荏苒,如今它们身处的雅戈尔智慧门店,已经升级为时尚体验馆,不仅展示时尚潮流文化,而且引入了机器人服务、人脸识别、3D量体等黑科技应用……而雅戈尔也凭借智能制造、智慧营销和生态科技,成为践行工业互联网领域“三位一体”模式的引领者。
去年4月,斥资上亿元的雅戈尔西服智能化工厂上线。置身智能生产车间,衣料通过智能分工随着吊挂流水线“飞来飞去”,实现了不同工艺要求产品的“混流”生产,从第一道工序到最后一道,衣服可以做到不落地。而生产周期也从原来的15天缩短到2天,生产效率大大提高。
“宁波装,妆天下”。互联网革命不仅让雅戈尔“再次出发”,也深刻影响着“宁波装”。“红帮裁缝”传人们正用智能制造做“衣”、大数据做“媒”,以智能化为核心,形成连接创意、制造和消费的智慧产业,继续领跑。